开栏的话:又是一年新春至,时光不负追梦人。即日起,本报开启“新春走基层”栏目,记者奔赴基层一线,通过镜头和文字,充分记录和挖掘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新气象、新变化,展示全市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句容新实践的伟大征程中的生动实践和奋斗故事。
近日,记者在茅山镇丁家边村桑葚种植示范区看到,一簇簇菌菇从菌床上破土而出,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采摘的菌菇放进筐里,码放整齐后送往预定饭店。
丁家边村是茅山镇桑葚种植核心区,为何种起了蘑菇?原来,在桑树下套种菌菇是丁家边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一次尝试。桑葚收获后,废弃的桑树枝加工成菌菇有机肥料,而菌菇废弃物又能为桑树的生长提供养分,改善土壤菌群和肥力,通过这种互补方式形成一棚两产,实现农业循环发展。
据悉,一亩地桑树能剪出废弃枝条1000斤。过去,废桑枝条的处理,曾是种植户的“烦心事”,基本靠室外自然降解;如今,这些“累赘”变废为宝,还为食用菌找到了好“食材”,达到了循环利用、节能生态、互补增效的目的。
“桑枝富含多种天然生物碱等营养物质,用桑枝屑来作原料培育出来的菌菇长势好,收益自然也不错。”茅山镇丁家边村党总支书记徐涛说,去年10月份中旬,村里利用大棚的树下空间,套种了4亩食用菌,以大球盖菇、榆黄菇品种为主。
去年12月中旬起,首茬菇陆续进入收获期,半个月采摘菌菇超过2000斤,基本销往高校、餐饮店。采摘期能持续3—4个月,随后,5月份桑果将进入采摘期,农产品销售实现无缝衔接。“一亩地能长出5000斤左右的菌菇,日常售价在7—8元一斤。年关将近,售价还会更高。”拿着小菌菇,徐涛满脸喜悦地算着账说,桑树进入休眠期,桑经济收益模式进一步延续。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多年来,丁家边村种植桑果已形成一定规模,如何稳中求新、创新发展,必须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徐涛介绍,接下来,将对试种的菌菇销售情况进行统计,推广经济收益高的品种,进一步拓宽种植户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