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进入“秋分”节气后昼短夜长,气温逐步下降,意味着就将进入到了秋季。传统中医认为,此时节养生应重点注意昼夜温差变化,多吃清润为主的食物,警惕秋燥。
秋分过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人体敏感的肠胃易受到冷空气侵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胃肠道疾病,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学龄人群还容易出现传染性的秋季腹泻。慢性腹泻、溃疡病人受寒冷刺激后,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市中医院中医师邓可:“可以通过穿马甲、搓腹部等方法来避免腰腹部受寒,也可以避免腹痛、腹泻的发生。日常可以通过用足部泡热水,足部按摩来刺激气血运行,这样也利于减缓足部冰冷的症状。”
秋分时节,如果不注意调理,就难以适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凉燥入侵会使人得病,此时要特别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饮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为主的食物降降秋分的“燥”,多吃绿叶蔬菜,少吃辛辣食物。
市中医院中医师邓可:“秋分进补应以清补为主,荤素搭配、均衡营养,可进食一些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食物,像扁豆、赤小豆、莲子等。像脾胃功能较弱的小孩、老人不要一味进补而饮食过量。”
责任编辑:卞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