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桶到“四分类”桶,再到“三定一撤”的垃圾分类的智慧小屋,垃圾分类工作的再一次升级,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优化小区环境,为我市“无废城市”建设起到了很好推动作用。
在未实施垃圾分类投放前,我市小区普遍存在“一桶吃天下”现象。餐厨垃圾、生活垃圾混投混放,抛洒滴漏时有发生。夏季尤为严重,垃圾桶周边污渍斑斑,异味刺鼻,严重影响小区环境。
市民陈先凤:“以前楼道里垃圾桶多,夏天味道大。”
黄梅街道垃圾分类督导员陈荷琴:“以前垃圾混装特别难清理,经常要用手去分拣,又脏又累。”
市城管局环卫处垃圾分类指导科科员朱晓政:“分散的垃圾桶管理难度大,清运成本高,资源回收率低。”
垃圾的混投混放不仅给小区生活带来困扰,也给后期垃圾处置、环境整治带来了压力。为此,我市的垃圾分类治理工作自推进以来,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以及居民小区都纷纷行动起来,增强垃圾分类意识,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去年,我市在城区全面推行“四分类”模式,实现分类小区100%覆盖。据了解,“四分类”垃圾桶仍是以分散式摆放,由于点位多,对人员管理上产生了难度,因此,垃圾分类需要靠小区居民自觉投放,但在实际执行中,工作人员发现,仍有不少居民出现分类意识不足等现象。
黄梅街道垃圾分类督导员陈荷琴:“虽然设置了分类垃圾桶,但很多人还是图方便随便扔,真正分类的居民不多。”
市城管局环卫处垃圾分类指导科科员朱晓政:“单纯依靠居民自觉分类效果有限,垃圾桶分散摆放也增加了管理难度。”
为了让小区居民真正做到垃圾分类,今年,我市全面启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行动,实施“撤桶并点”新举措,在各小区设置标准化分类投放点,配备专人指导,实现集中统一投放,计划两年内实现“撤桶并点”全覆盖,以此进一步提升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市民陈先凤:“现在我们都扔到投放点,还有专人指导,我们分类意识明显提高。”
市城管局环卫处垃圾分类指导科科员朱晓政:“撤桶并点后,管理成本降低30%,公共空间利用率提升20%,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推动了资源回收利用。”
目前,我市已建成122个“四分类”示范小区,其中110个完成“撤桶并点”改造。通过配备智能监控和称重系统,垃圾分类准确率提升至85%,小区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市城管局环卫处垃圾分类指导科科员朱晓政:“集中管理降低了设备维护和收运成本,优化了公共空间利用,避免占用消防通道等安全隐患。长远来看,这一举措契合‘双碳’目标,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