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王镇将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乡村振兴、生产性保护有机融合,激发非遗的生产力和生命力,让非遗焕发新活力。
来到位于天王镇的智慧农场,一股浓浓的酒糟香味扑鼻而来。在公司的酿酒车间,200个不锈钢材质的大罐被各种管道和仪器连接,排成了一个个整齐的行列,企业用越光稻酿制的“越光液”牌稻酒已经上市,目前年产达到200吨左右。
天王镇智慧农场总经理周竞捷:“我们一年使用到300吨到400吨的戴庄有机大米,产值现在一年也可以达到1000万左右。”
周竞捷告诉记者,企业生产的“越光液”稻酒采用了天王米酒的酿造技艺,是镇江市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据了解,天王米酒起源清代,已有几百年历史,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周竞捷的智慧农场挖掘天王米酒酿造技艺,选用天王戴庄的有机大米作为原料,延用古法发酵,保持了原有风味使其更清香、口感更柔和。
天王镇智慧农场总经理周竞捷:“我们天王米酒这款产品,在工艺上我们已经取得了镇江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保护的单位,因为天王本身就有天王米酒这个工艺,我们也很荣幸能够作为它的保护主体,继续将这个好的产品和好的技艺传承下去。”
生产性保护让非遗焕发活力。周竞捷说,企业将依托当地独特的农业禀赋,不断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通过建造非遗展示馆、开发旅游产品,开展亲子体验和研学等活动,让天王米酒更“香”。
天王镇智慧农场总经理周竞捷:“天王本身在水果种植上有很好的基础,所以接下来我们也打算利用天王一些好的水果品种,比如猕猴桃、草莓这些,我们去做一些果酒的产品,下一步,我们也会向年轻市场、果酒市场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