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提升游客的体验感、获得感和情绪价值,今年以来,宝华山正以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为双翼,精心打造:篆刻微展馆、濒危植物展馆和造像艺术馆“三个展馆”,为景区注入新活力。通过艺术表达、科普教育和生态理念的传递,“三个展馆”丰富了宝华山的文旅内涵,成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采访当天,千华古村篆刻微展馆二楼工作室里,孙向群正全神贯注伏案篆刻。作为西泠印社社员和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师从陈大羽教授,深耕篆刻四十余年。2017 年移居宝华山后,被隆昌寺佛学文化吸引,经五六年律宗研究,决心用篆刻 “讲故事”。
篆刻微展馆负责人孙向群:“到了宝华来住以后,我对隆昌寺的文化、佛学文化十分感兴趣,就开始以研究隆昌寺的佛学文化为契机,开始对律宗文化进行了一些了解,这一研究就研究了五六年。来到这里,我就有这么一个打算,用篆刻艺术的语言形式,去向大众讲宝华的人文历史。”
孙向群的篆刻微展馆既是个人艺术表达,也是文化传承桥梁。通过分期展示其对宝华山人文历史的研究成果,将篆刻转化为通俗叙事,游客从印章中读懂千年禅意。目前,千华古村的微型展馆在建,孙向群希望推广篆刻,让其走近大众,为游客提升情绪价值,为景区增文化吸引力。
篆刻微展馆负责人孙向群:“这次有这个机会,我们向社会推广篆刻,把这项工作做好。”
宝华山濒危植物展馆今年“五一”开放序馆,成亲子科普热点。当时,展馆内光影流转,家长带孩子穿行森林主题通道,指尖划过互动屏幕上的珍稀植物全息影像。数字投影的宝华玉兰悄然盛放,花瓣飘落时,孩子们踮脚触摸 LED 屏幕,科技赋能下,“植物界大熊猫” 的生命史诗被生动还原。如今,正馆初步建成,面积 1350 平方米。
宝华山濒危植物馆运营负责人付化丰:“整体馆的面积在1350多个平方,分为6个主题馆。从地球的演化到濒危的机制,以及我们濒危植物和人类保护的措施,以及我们从人类未来和植物如何实现共存,对地球的保护,然后建立起这样的一些展示和互动。馆内大量基于标本和丰富的图文信息,就是从体验到互动到最终我们以主人翁的思想来建立的这样一个展览体验的方式。”
濒危植物展馆依托宝华山 92% 的森林覆盖率和丰富生物多样性,有宝华玉兰、狭叶重楼等国家级珍稀物种,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与景区共建的科研保护平台。展馆通过标本、图文和交互体验,传递 “人类与植物共存” 理念,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同时,景区推进造像艺术馆项目,将千华古村 “开源钱庄” 改造成 287 平方米艺术空间,陈列禅意藏品,以艺术工坊和美学展览丰富业态,响应 “文化沉浸感” 文旅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