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每年秋冬季节,数以万计的候鸟会飞抵这里越冬或中转迁徙。这片湿地以其优越的生态环境、广阔的水域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之所。在这里,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他们被亲切地称为“守鸟人”。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湿地,守护着成千上万的候鸟,确保它们在迁徙过程中得到安全的栖息与繁衍环境。
清晨,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被薄雾轻笼,显得格外宁静。湖面波光粼粼,数千只野鸭悠闲游弋;芦荡间,夜鹭翩然起落;环河中,骨顶鸡来回穿梭。一片祥和的画卷中,几个身影穿行在湿地公园,专注而又忙碌。周宜祥就是其中一位,手持着望远镜,他在湿地边仔细观察,目光始终追随着远处飞翔的鸟类。
赤山湖管委会监测保护部监测员周宜祥:“每年我们这边有数百种、数万只野生动物来栖居,尤其是湿地候鸟最多。每年秋季,候鸟迁徙到我们这边来,湖面特别热闹。这是相当于是它们的家了,我们也算属于它们的家人了,来守护它们。”
周宜祥今年45岁,是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一名鸟类监测员。为了守护这片“生态绿肾”,他已经在湿地间奔走了十多年。从最初的“门外汉”,到如今已经成长为能够“听音辨鸟”的“土专家”。
赤山湖管委会监测保护部监测员周宜祥:“湖里各种鸟什么时候来、喜欢待在哪里、种群大概有多少我基本上都清楚。每年小天鹅来的时候,我是第一个发现的,特别有成就感。”
近年来,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建立了多个鸟类观测站,并安排了专业的守鸟人进行全天候观测。与此同时,湿地水质是赤山湖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一环。上午9点,唐学诚驾车来到这里,她今天的任务是对这里的水样进行检测。
赤山湖管委会监测保护部副部长唐学诚:“每月下旬,我都会在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内湖、白水荡、花兰墩和环河四个区域采集水样,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
2018年底,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建成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对园区的水文、气象、空气质量等实现全面监测。从2021年3月起,唐学诚所在的监测保护部就开始每月对赤山湖的四大区域水质状态进行检测,并形成专业全面的水质报告,作为湿地保护的重要数据支撑。
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服务中心主任王耀东:“今年10月份以来,赤山湖管委会陆续在内湖投放了大约15万斤左右的鱼苗,主要是白鲢、鳙鱼,还有鲫鱼、草鱼这些鱼种,目的是通过鱼种的合理配比,增强内湖水质和水的透彻性。”
湖泊中的湿地植被为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这些充足的鱼类则成为它们越冬最好的食物保障。每年秋冬,数以万计的候鸟从北方繁殖地飞抵赤山湖,在这里度过寒冷的冬季。这些鸟类中,包括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东方白鹳和白枕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有豆雁、斑嘴鸭等众多候鸟。候鸟的到来赋予了赤山湖湿地独特的生态魅力,更是赤山湖丰富生物多样性的象征。